县域教育的文化自信
深植于几千年的文化热土,借助民间文化人的力量
盘山县是红山文化繁衍地之一,地域文化丰富。教育的功能之一是传承文化,而“传”与“承”的关节点是人,包括教师和学生。
有300多年历史的大荒皮影戏是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是大荒镇得胜学校副校长周红请爷爷周兴阁“出山”,它在盘山教育中扎根可能要延后几年。
80多岁的周兴阁曾是大荒皮影戏剧团成员,他带着队友进学校唱戏、讲课,普及皮影戏。
中小学生掌握传统皮影戏并非易事,学校皮影戏社团指导老师张妮就带着学生编教材剧,《鹤蚌相争渔翁得利》是社团的保留曲目。二年级一班刘佳睿是最小成员,演渔翁,他说:“进这个社团能磨练我们,让我有勇气、敢上台。”
皮影一年年演,孩子一茬茬走,用废弃的X光片做成的皮影形象越来越丰富,孩子对皮影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了。
盘山的葫芦丝、烙画、剪纸、沙盘等民间艺术,也随着社团活动的开展,渐渐在校园里扎根。盘山县实验学校校长李长山说:“社团活动不是培养专门人才,而是培养学生的爱好,弘扬家乡文化。”
乡土文化只有融入更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母体和更宽广的精神世界,才有更强大的生命力。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主动到“异乡人”那里寻求灵感。
山东临沂的面塑艺术传承人荆铁钢不知道,自己一番盘山游历,会改变坝墙子学校的课程结构。就在坝墙子学校校长李洪梅为特色课程犯愁时,一位老师告诉她,盘山来了个捏面人的,摊前总是围满了人。如果开一门面塑课,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开发创造力、陶冶审美情操,岂不一举多得?
于是,几路“人马”分头寻访。就这样,荆铁钢的面塑车开进了坝墙子学校,一待就是一个月,培训出了一批面塑教师。
面塑就这样成了校本课程。这片土地接纳着、包容着异乡文化,并自觉介入了中华民族文化保护。
“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学习心态比较端正。冬梅在传递着巨大的正能量。”吴家学校校长王才喜说。
21年后,盘山大地上又广为传颂着一位18岁高中生见义勇为抢救12岁落水儿童的故事。盘山高中高三五班的学生李宪,救起了曙光小学五年级学生唐雪松。后来,李宪被保送到大连交通大学。
培育本土教育能人,让优秀文化代代有传人
坝墙子学校教师王玉香今年53岁,原是科学课教师。“她55岁退休,以往,现在就是混日子了。但有了面塑课之后,她重新焕发了活力。”李洪梅说。
一度职业倦怠的王玉香,在荆铁钢的培训课上突然找到了痴迷的感觉,“痴迷就是不睡觉都得把一件作品做好”。
弘扬英雄精神,传递革命文化正能量
盘山战国时属燕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和英雄故事。戚继光甜水坞巧捉倭寇的故事,已编进甜水中学校本教材。小八路刘义权、抗日英雄张海天的事迹,也是学生必读故事。校长张计国说,要让学生带着甜水的英雄气概上路。
慷慨昂扬的革命文化,为盘山县的养成教育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盘山县各乡镇幼儿园、小学、初中合并,统称“学校”,吴家学校中学部却至今保留着1989年的校名——冬梅中学。它是以勇斗歹徒的16岁女生张冬梅的名字命名的。
一个冬夜,张冬梅和两位同伴在宿舍里自习,闯进来两名歹徒,冬梅勇敢地和持刀歹徒搏斗,最后倒在血泊里。“死要死在刀锋上,倒要倒在英雄行列里。”冬梅曾在日记里写道。
人们为了纪念她,在冬梅中学成立了冬梅纪念馆,这里现在是全市青少年道德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去年接待盘山各界参观者1000多人次。
大队辅导员陈瑞读书时学习冬梅事迹,毕业后来冬梅中学,她深感责任重大。她说,冬梅故事是学校的校本课程,学生的入队宣誓仪式在纪念馆举行,每年清明节整月的系列班队活动都以感恩为主题。
六年级一班曹雨萌发现,冬梅姐姐处处值得学习,她懂得感恩、严于律己,考试没考好,都会进行深刻反思。跟随着冬梅的脚步,她的成绩一步步提高了。
学校为她成立了工作室,她就用面团团培养学生爱美、耐心、合作的品格。
六年级学生刘宏宇与同学合作过做兔子。她说:“两个人风格不一样,她做得小,我也得做得小。如果做大了,就得重新做。我应该先‘让’一下。”
甘肃技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工学校 甘肃技工学校 兰州职业中专 甘肃职业中专
甘肃秦陇技工学校是一所专属甘肃省人社厅直接管理的全日制公办技工学校,联系电话:400-1001-865.学校QQ:2228276657,709915684,1356742130
学校网址:http://www.qljixiao.com
学校地址:兰州新区秦川镇镇政府向北500米